昭通市人社局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审批权限上,结合承接能力,遵循宜放则放原则,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近75%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市)区,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事。10个领域100个重大项目中,已审批和备案29个,豁免环评42个,审批率达71%。
在审批手续上,全面落实四减要求,环评审批申报材料能减则减,同步推行网上审批跨省通办等方式,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于发现存在未批先建行为的项目,按程序移交违法线索。加强环评质量监管,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截至目前,已完成1736家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动科学精准治污。在审批时限上,积极探索试行相关流程并行推进方式,努力争取审批时限能短尽短,审批时限提速70%以上,在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中,推动环评审批提质增效。
在强化重大项目环评动态管理的同时,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报件齐备的综合交通、供水设施等建设项目的民生工程,实施容缺受理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方式。污染治理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十四五以来,昭通市对固定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并依法依规开展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工作,对已核发的排污许可证全面开展质量核查,在审核的过程中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发现的问题。服务民生工程,开辟绿色通道。
6月18日,记者在昭通市举行的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资源环境审批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昭通市累计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和备案2266个,涉及投资超过900亿元。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动科学治污。在推进环评机制创新,服务重大项目落地中,昭通市强化技术指导,分别为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和基层环评审批部门,提供环评审批定制、环评文件编制指导和技术支撑协调三个服务。十四五以来,审批交通、水利、卫生等民生工程120余个,水富港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鲁巧高速、水青高速、威彝高速、猫鼻子水库、苏木水库等先后获批。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始终坚持全面落实环评审批放管服要求,严格执行三集中三到位,2022年,环评审批实现政务服务好评率、审批事项办结率、审批事项入驻窗口率均达到100%, 三个100%和环评审批实现全年零投诉、零差评两个零。在审批中,依托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大数据平台,逐一比对分析项目与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关系,对触及底线的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审批。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推动环评审批提质增效。在做好技术指导的同时,加强跟踪调度,建立了昭通市省级重大项目、10个领域100个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规划环评三个清单,为项目环评提供一账式清单服务。在做好环评服务保障的同时,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放管并重,印发了《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将环评质量监管贯穿审批全过程,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在审批前,认真核查环评编制机构资质,对于违法违规环评机构编制的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
十四五以来,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到企业现场进行服务指导300余次,协同工信、自然资源、能源等行业主管部门会商解决环评问题100余次,请求省生态环境厅帮扶指导400余次,线上线下解答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各类环保问题2000余次。完成昭阳经开区、彝良产业园区、水富经开区、镇雄产业园区、冷水河流域等5个规划环评审查,完成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1736家,有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审批后,定期对全市环评文件质量、合法合规性进行抽查复核。对新申请的排污许可证做到严把发证质量,并推动排污许可与环评衔接,为精细化的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在审批手续上,全面落实四减要求,环评审批申报材料能减则减,同步推行网上审批跨省通办等方式,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做好环评服务保障的同时,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放管并重,印发了《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将环评质量监管贯穿审批全过程,严守环境质量底线。
在审批中,依托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大数据平台,逐一比对分析项目与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关系,对触及底线的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审批。在审批前,认真核查环评编制机构资质,对于违法违规环评机构编制的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
加强环评质量监管,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在做好技术指导的同时,加强跟踪调度,建立了昭通市省级重大项目、10个领域100个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规划环评三个清单,为项目环评提供一账式清单服务。十四五以来,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到企业现场进行服务指导300余次,协同工信、自然资源、能源等行业主管部门会商解决环评问题100余次,请求省生态环境厅帮扶指导400余次,线上线下解答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各类环保问题2000余次。6月18日,记者在昭通市举行的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资源环境审批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昭通市累计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和备案2266个,涉及投资超过900亿元。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动科学治污。昭通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盯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全力做好环评审批要素保障。
在推进环评机制创新,服务重大项目落地中,昭通市强化技术指导,分别为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和基层环评审批部门,提供环评审批定制、环评文件编制指导和技术支撑协调三个服务。在审批权限上,结合承接能力,遵循宜放则放原则,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近75%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市)区,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事。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推动环评审批提质增效。十四五以来,审批交通、水利、卫生等民生工程120余个,水富港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鲁巧高速、水青高速、威彝高速、猫鼻子水库、苏木水库等先后获批。
对于发现存在未批先建行为的项目,按程序移交违法线索。在审批时限上,积极探索试行相关流程并行推进方式,努力争取审批时限能短尽短,审批时限提速70%以上,在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中,推动环评审批提质增效。
对新申请的排污许可证做到严把发证质量,并推动排污许可与环评衔接,为精细化的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已完成1736家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动科学精准治污。服务民生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在审批后,定期对全市环评文件质量、合法合规性进行抽查复核。
截至目前,全市纳入省生态环境厅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已审批和备案42个,豁免环评5个,审批率达47%。在强化重大项目环评动态管理的同时,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报件齐备的综合交通、供水设施等建设项目的民生工程,实施容缺受理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方式。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始终坚持全面落实环评审批放管服要求,严格执行三集中三到位,2022年,环评审批实现政务服务好评率、审批事项办结率、审批事项入驻窗口率均达到100%, 三个100%和环评审批实现全年零投诉、零差评两个零。污染治理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十四五以来,昭通市对固定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并依法依规开展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工作,对已核发的排污许可证全面开展质量核查,在审核的过程中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发现的问题。
10个领域100个重大项目中,已审批和备案29个,豁免环评42个,审批率达71%。完成昭阳经开区、彝良产业园区、水富经开区、镇雄产业园区、冷水河流域等5个规划环评审查,完成排污许可核发与登记1736家,有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昭通市共抽查出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12个,对1家环评机构进行失信计分云南省昭通市通过深入实施红色扎西基因传承工程,解读红色基因密码、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做强红色文旅产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红色基因立根、铸魂、赋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昭通篇章汇聚强大动能。来源:昭通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
来源:昭通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云南省昭通市通过深入实施红色扎西基因传承工程,解读红色基因密码、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做强红色文旅产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红色基因立根、铸魂、赋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昭通篇章汇聚强大动能。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昭通日报记者:申正勇 文/图校对:胡远松。
本次展览由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昭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展览将开放到7月8日。6月30日,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成果——大山包羊毛毡主题文化展在昭通书香世家开展
本文由茂林修竹网发布,不代表茂林修竹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8hyhd.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omu/8309.html